首页 聚焦 财经 产业 证券 股市 商业 民生 IPO 点评 English 手机客户端
首页/中证点评

1

微光启航:掘金“太空快递”蓝海,技术壁垒与商业模式双轮驱动
2025-10-16

美联社近日在一篇商业航天报道中,重点关注了中国民营公司“微光启航”的快速崛起。报道指出,当SpaceX通过可回收火箭将发射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,从而解锁星链百亿美元市场时,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也正在孕育自己的变革者。北京微光启航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微光启航”)近期宣布其“微光一号”火箭完成总体方案可行性评审,这家成立仅数月的公司凭借“全碳纤维箭体+全流量液氧甲烷动力”的技术组合,正试图在中国商业航天2.0时代的竞争中建立自己的护城河。

  

       

技术突破重构成本曲线

  

在商业航天领域,成本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指标。微光启航的技术架构围绕“如何将每公斤物质加速到7.9公里/秒的第一宇宙速度”这一本质问题展开系统性创新。

  

动力系统的突破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。“华光一号”是采用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液氧甲烷发动机。该发动机燃烧效率超过99.2%,这一数据相较传统发动机95%的水平,意味着超过30%的运载能力提升。更关键的是,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技术被视为实现低成本回收复用的根本保障,这与SpaceX猛禽发动机的技术路径同属一代。

  

材料领域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。微光启航实现了箭体90%结构的碳纤维化,较传统金属材料减重25%-30%。在航天工程中,每一公斤的减重都直接转化为一公斤的宝贵载荷。据公司披露,这项材料创新带来10%的运力提升和25%的经济效益提升。值得关注的是,1.4米及3.35米直径碳纤维贮箱已成功通过液氧环境下的低温、密封、打压试验,液氧相容性通过98J机械冲击考核,证明了材料体系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。

  

       

3D打印技术与AI技术研发效率

  

在微光启航的技术体系中,3D打印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。在实际应用中,微光启航的模块化可重复使用引擎采用3D打印燃料室和新型推进剂,使制造成本降低30%以上。同时,微光一号火箭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基础上,结合连续纤维3D打印工艺制造复杂结构支架与部分箭体构件,实现了结构的极致减重与性能优化。这种“设计-材料-制造”一体化的技术路径,为公司构建了独特的技术壁垒。

  

同时,公司与阿联酋Leap71的合作体现了公司在研发效率上的前瞻性。通过引入“AI+计算工程”技术,微光启航将发动机部件设计迭代周期从数月缩短至数天,这种研发效率的提升在快速迭代的商业航天竞争中至关重要。

  

商业化路径清晰明确

  

微光启航设定了极具挑战性的成本目标:一次性使用成本低于2万元/公斤,回收复用成本低于5000元/公斤。这一目标如能实现,将不仅颠覆现有商业发射市场格局,更将解锁太空制造、在轨服务、深空探测等万亿级新市场。

  

市场需求方面,数据颇具说服力。仅中国已规划的星网、G60等星座,就带来超1.1万吨、1100次发射的明确需求,对应约4400亿元的发射服务市场。公司创始人高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当火箭发射成本从万元/公斤降至千元/公斤,太空经济的想象空间将完全打开。”

  

商业模式上,微光启航规划了清晰的进阶路径。从火箭发射服务起步,逐步延伸至动力系统销售、空间应用服务,目标实现60%以上的毛利率和40%以上的净利率。这种“卖铲子又卖服务”的双轮驱动模式,既保障了短期现金流,又为长期增长打开空间。

  

团队背景保障工程落地

  

在高技术壁垒的航天领域,团队经验往往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。微光启航的核心团队由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、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等国家队核心单位的总师、总装负责人领衔,平均从业经验超过20年,累计拥有50多种型号从0到1研制经验、100多次飞行试验成功实践。

  

这种覆盖“设计-材料-制造-总装-发射-运营”全链条的团队构成,在商业航天领域颇为罕见。一位航空航天领域的资深投资者表示:“航天是工程实践性极强的领域,微光启航团队既懂技术又懂工程的背景,显著降低了项目的研发风险。”

  

投资价值与风险考量

  

从投资角度看,微光启航在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后,估值约1-3亿元人民币。对比其他未上市竞品公司普遍十亿至百亿的估值,公司在当前阶段具备一定的估值优势。

  

政策环境的支持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。商业航天已连续两年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,被列为“战略性新兴产业”和“新增长引擎”。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公开提出“商业航天”,顶层设计支持明确。

  

       

前景展望

  

按照公司规划,2028年将实现商业化运营,2029年进行回收试验,2030年实现常态化复用。这一时间表如能顺利实现,微光启航有望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占据重要位置。

  

有分析师指出,太空经济正处在类似互联网早期的发展阶段,基础设施提供商将率先受益。微光启航如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其设定的成本目标,不仅将在发射服务市场获得竞争优势,更有可能成为未来太空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供应商。

  

随着全球太空经济规模持续扩大,技术壁垒高、商业模式清晰、团队背景过硬的企业值得投资者持续关注。微光启航能否如其所愿,成为中国的SpaceX,或许只需要等待时间的验证。

  

声明: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本站仅供信息保存,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修订!
点赞
编辑:中证
中证新闻网
中证新闻网
中证点评更多

美联社近日在一篇商业航天报道中,重点关注了中国民营公...[详细]

每天生产内容,却难以突破流量瓶颈;持续输出价值,却无...[详细]

民生经济更多
中证新闻网
科创板块更多
热搜汇聚更多
  • 合作: 商洽与内容纠错联系方式
  • Email:894204689@qq.com
  • CopyRight@2008-2024 中国证券新闻 All Right Reserved

    工信备案号:备案号京ICP(备)15095275

    中国证券新闻版权所有违者必究